经营方略宋志平著 宋志平企业管理实战经验 企业经营 经营方略 经营三十条 创新高地 中信出版社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04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6-12 01:10:02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宋志平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宋志平先生的经典作品,既是他45年企业管理实践心得的“开源”之作,也是其经管哲学的“根”与“魂”,全方位记录了这位大型企业领军者在推动企业市场化改革、规范治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级企业等企业全生命周期进程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久经检验的经营管理智慧。

《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在萃取前版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了延伸和发展,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内容和观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定价理论和市值管理、如何做有效的经营者,等等。同时,书中还囊括了企业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如何进行稳健经营,以及对企业在艰难的转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状态、生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帮助企业筑牢基业底层逻辑,构建穿越周期的底气与能力。


作者简介

宋志平

管理工程博士,著名企业家,企业思想家,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曾担任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并将两家央企双双带入《财富》世界500 强。他大规模推进的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进入了哈佛案例,他开创的三精管理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本人也以卓越的成绩获得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财富》CEO 终生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历任三届全国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商学院担任实践教授。同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企业迷思》《三精管理》《经营30 条》《有效的经营者》等20 余部著作,对指导我国广大青年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者、创业人员、院校研究人员、学生等

1.宋志平20多本著作的“根”书,他经营思想的最源头。整合优化、联合重组、三精管理、有效经营等一系列实证经验,以及缺什么找什么、从管理到经营、有效创新、建立共享机制、对于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等等,均囊括在内。

2.这是一部宋志平经营企业近40年的经营管理心得手稿,记录了一位大型企业领军者在推动企业市场化改革、规范治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级企业等历史进程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经时间考验的经营管理智慧。能让读者知道是什么,以及思想如何形成,更好地思考如何适配当下企业需求。

3.每个部分干货满满,饱含东方管理哲学思维,为广大企业经营者提供易读可实践的参考。


下载地址

目录

第 一 章 战略与目标 13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 15
战略是头等大事 15
战略的目的是取得竞争优势 17
再优秀的管理也代替不了战略 19
思想先行:今天要为明天想清楚 20
制定战略是领导者的首要责任 24
管理者不同于领导者 26
要有战略性思维,更要实践 28
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根上儿的事 30
战略定位要实事求是 30
战略是目标导向还是资源导向 32
没有枪,没有炮,别人帮我们造 34
确认了目标,更容易找到资源和机会 37
战略由目标倒推而来 39
战略是选择和取舍 43
战略就是占领一个地方 43
退出不占根本优势的领域 45
生根大行业的意义 47
战略要打特色牌 48
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 52
业务选择要归核化 52
相关多元化战略 54
投资要注重业务组合力 59
选择新业务的“四问”“四不做”和“四要” 62
机遇来了——跳起来,抓住它 66
失去机会是最大的失误 66
兵贵神速 68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者 72
“机”从“危”中来 74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77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企业战略 80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80
做企业需要格局和能力 83
开启从大到伟大新征程 85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带来新机遇 86
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88
要不停地寻求优势,不停地创造优势 88
跨越周期,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90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战略优势 95
低碳时代的企业战略调整 96
面向未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99
积极促进“双循环”布局 102
第 二 章 创新与转型 105
创新的逻辑 107
什么是创新 107
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108
善用资本市场赋能企业创新 110
新质之魂,在于创新 112
开展有效的创新 114
创新要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或价值 114
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116
从模仿式创新到自主创新 119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121
集成创新: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 123
用重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 125
持续性创新必须要坚持 127
既造“矛”又造“盾” 128
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 132
科技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132
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134
我们应向麻省理工学院学些什么 135
把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139
技术创新的新思路 222
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策略 225
重视商业模式创新 226
创新是全方位的 226
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229
企业需要互联网思维 230
当好互联网下半场的主角 231
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233
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的根 233
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236
用新的增长极带动经济预期 238
发展实体经济要向“四化”转型 240
发展制造服务业 244
统筹运用微笑曲线和彩虹曲线 247
从“两个大力”到“三条曲线” 248
切入时间点很重要 252
怎样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53
一起走出“丛林”,共生共赢 156
用好去产能和创新转型两把利剑 156
标本兼治:把去产能和去产量结合起来 160
关工厂也是发展生产力 162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163
错峰生产应当常态化 167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70
广义的企业管理 = 外部市场管理 + 内部运行管理 172
破解行业内卷,改善行业生态 175
做好市场竞合的“四化” 178
第三章 资本运营与联合重组 182
因势利导,巧用资本市场 183
资本的力量 183
资本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187
资本市场的新规律 189
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共生 190
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 191
上市妙不可言又苦不堪言 193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196
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196
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198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200
打造千亿级市值上市公司 201
市值是上市公司效益的第一指标 204
做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206
并购重组是实现价值发现的重要渠道 209
并购助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211
加大并购重组力度 211
有中国特色的并购 212
联合重组是市场经济的高级方式 215
联合重组不应被视为垄断 218
从无机成长到有机重组 222
联合重组是一门高超的经营艺术 223
联合重组的五原则与“三部曲” 223
不能“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 227
从利润出发是前提 229
只收会下蛋的“老母鸡” 232
有效的模式可以复制 236
联合重组的模式能适应更多行业 236
中国建材凭啥入选哈佛案例? 238
两材重组无缝对接 241
深度整合烧出一锅“好菜” 243
“四合一”打造新国药 245
第 四 章 改革与机制 249
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251
国有企业改革迈向新征程 251
推动三个集中,增强核心功能 255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57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60
打造更多隐形冠军 266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 268
迎接中国品牌新时代 271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75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 275
确保公司的独立性 278
规范治理是公司长治久安的基础 281
董事会的本质是什么 284
董事会:仪式型——开放型——积极进步型 287
充分发挥外部董事作用 291
新时期董事会的建设 294
如何开好董事会 295
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个看路一个拉车 298
做“双料董事长”的那五年 301
从激励到共享,让企业成为共享平台 306
何谓企业的机制 306
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同等重要 308
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 309
从“激励”到“共享”的升华 311
让企业成为共享平台 313
共同富裕下的共享企业建设 317
弘扬企业家精神 321
谁是企业家 321
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 324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327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331
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335
第 五章 经营与管理 340
从管理到经营 342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 342
企业一把手必须是经营高手 246
做有效的经营者 248
变局下的经营之道 250
塑造价值型企业 252
赢利是企业的基本责任 252
“掌门人”应该是“经济人” 254
企业靠什么赢利 258
八字定价原则与五优路线 260
构造五优飞轮效应 264
从量本利到价本利 266
开展三精管理 267
何谓三精管理 267
大而坚小而美,规模适度才最好 271
时时提防大企业病 275
“早细精实”抓管理 278
质量和信誉是永远的追求 280
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 283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286
搞管理靠工法 289
八大工法,管理制胜 289
“五集中”必不可少 291
从原理出发,用数字说话 294
囤积库存要不得 296
点石成金的辅导员制 299
对标优化:变“相马”为“赛马” 302
好企业应是“六星企业” 304
“增节降”工作法:生于危机的撒手锏 308
风险可控可承受 311
企业衰落有迹可循 311
正确规避和应对风险 314
防范“四种风险” 318
决策要见人见物 319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321
管控之道 326
提高企业免疫力靠管控 326
集权好还是分权好 328
母子公司各司其职 331
“格子化”管控:巧克力盒子里的管控哲学 333
破除谷仓效应:分工不分家 337
第 六 章 组织与文化 341
以人为中心 343
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343
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 333
做企业的三个信心 336
管理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发挥 337
企业应是乐生的平台 339
点燃员工心中之火 342
优秀的团队必定是一流的乐队 344
打造高质量的团队 344
培养“四支队伍” 347
多谈“我们”而不总是“我” 348
企业需要“五有干部” 350
做企业要精心 354
领导力是一种特质 357
领导力可以复制吗 357
企业领导力建设 360
企业领导的四个角色 362
当领导需要哪些特质 364
看问题的三个方法 367
关键时刻做好“四个选择” 369
做企业要先人后事 372
知人善用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72
寻找企业痴迷者 374
优秀的人才从哪里来 377
人才创造企业,企业造就人才 379
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 383
管理是教育 383
构建学习型组织 385
企业需要“西点军校”式的商学院 387
培养深度工作技能 390
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395
文化定江山 391
让文化成为一种信念 391
不接纳企业文化的人,再有才也不能用 394
建立共同愿景 396
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98
提防坏文化的侵蚀 401
以先进的文化指引心灵 404
做企业需要包容 407
包容是必需的经营哲学 407
做企业的三重境界:利己——互利——利他 409
企业领导要能吃亏 412
学会接受拒绝,学会坦诚待人 414
做有品格的企业 417
企业的四种品格 417
站在道德高地做企业 420
打造阳光企业 424
企业应遵循的价值排序 428
节能环保要抓“3+1” 430
做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思想 434
东西方管理思想应兼容并蓄 434
半部《论语》做企业 436
中国式管理的内核与现实意义 440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 443
企业家首先应是思想家 445
保持定力,永远面向正前方 448
按着常理做企业 448
企业家心力的五项修炼 451
克服焦虑,务实达观 456
拥有好心态、好状态 457
一生做好一件事 459
忙碌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 462

短评

    产品特色